英雄,永遠不會被人民忘記。在革命老區臨沂,有4萬多名為新中國解放而犧牲的英靈,沒有留下姓名。因為這種紅色情結,退伍老兵鄭沂家立志為無名烈士尋找姓名和親人,他這一找,就是40年。[詳細]

根據交通部《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今年將繼續在清明假期對7座及以下小客車實施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政策,免費通行時間為4月2日0時至4月4日24時,共三天。預計出行高峰將在4月1日晚間和4月2日上午出現。返程高峰則是4月4日下午。【詳細】

掃描二維碼 下載閃電新聞客戶端


-
這位美麗的姑娘叫辛沙沙,是濟南殯儀館的一名“90后”入殮師,2012年她從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畢業后考到這里,已經工作四年多了。
-
每天早晨,辛沙沙的工作從戴口罩穿白大褂開始。辛沙沙告訴記者,有些逝者由于各種原因死去,遺體存有許多對人有害的病菌,必須要做好自我防護。
-
現在辛沙沙已經是高級遺體整容師,她每天至少會為6具逝者遺體整容修復,從業至今,經過她手整容的遺體達到6000具。
-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女孩子從事遺體整容這份特殊的工作,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別人異樣的眼光,給她的正常生活帶來了許多困擾。
-
說起第一次獨立整容,辛沙沙努力的克服恐懼,覺得別人能做她也一樣能做好,通過縫合、調色、畫眼影、腮紅,最終家屬表示很滿意。
-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化妝師總會提著個化妝箱,在辛沙沙這里,她也不例外的有一個。圖為辛沙沙在整理自己的化妝箱。
-
入殮師這份工作,讓辛沙沙接觸了許多不尋常的故事。
-
只要辛沙沙開始工作為逝者畫妝容,她就會仔仔細細去做,她說這畢竟是人生最后一場,希望逝者走的莊嚴,所以都會用心去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
一有空閑,她就端起書本讀上一會,她說:“人生要有個好身體,有正確的價值觀,只要不斷的學習,一定可以活的精彩”。

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應該從祭掃開始。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掃墓是為了感激已經離開我們的先祖和親人,同時開始新的生活,正所謂承前啟后。因此,祭掃本身就是對家風的一種延續和傳承,是家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課。清明祭掃,“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此刻做起?!盵詳細]
其實,祭祀的最佳狀態也是靜穆。站立墓前,大家低頭不語,一眾默默無言,一束鮮花,三次鞠躬,“此時無聲勝有聲”,完全沉浸在對先人的感懷與追念之中。如果有誰覺得不習慣這種靜穆,那么表明其心境尚未進入祭祀狀態,而是在“例行私事”且心猿意馬。這絕非是逝者所期待的。 [詳細]
臨近清明,祭祖掃墓活動逐漸迎來高峰期。近日,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在國內首推的微信“直播代掃”活動引發民眾的廣泛關注。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代掃”使掃墓這一活動失去了其應有的儀式感,同時,直播掃墓涉及隱私且容易被濫用,使用起來需謹慎。[詳細]
2017年清明節前夕,浙江推出一種全新的骨灰處理方式——生命晶石,甚至可做成首飾佩戴上身。在網友中間,這種“舶來”的創新殯葬手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強烈碰撞。28日一早,杭州首位參與“生命晶石”體驗的逝者家屬張女士,將母親的骨灰交給制作人員。[詳細]
